博主注:本章作者是 Cassie LaBelle,取得了转载授权。更多请查看她的Medium博客。

译注:帮作者再强调一遍,本章叙述的是北美基督教文化中一个跨女的典型情境。推荐批判性阅读。你也完全可以有不同想法:很多非二元性别者不认为自己是跨性别,很多性别表达不一致者(跨装者等)更不会这么想,但ta们可能有类似于本章叙述的一些感受。并且就算感受完全一致,每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很可能有不一样的身份认同。

我是跨儿吗?

早在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别之前,就幻想着好闺蜜和我说,“别装了,你谁都没骗过去”。

如果你当时问及我这个想法,我大概说不清“谁都没骗过去”到底指什么。在内心深处,我想这可能与性别有关,但我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但说不出来,只是一种被动地伪装自我的模糊感觉。

一旦我接受了自己跨性别女性的身份,逐渐出柜,我就很想让别人告诉我他们早看出来了:““真为你感到高兴,终于想明白了,这么明显的事我都知道好几年了。我认识的所有人都不把你当成男的。祝你活出自己。”

然而,从来没有人对我说过这些话。我的出柜过程很成功,大多数朋友都支持我,但并不会像自己想的那样。我告诉别人自己是跨儿,朋友家人就接受了,不会觉得我过去20年都装成了男人。


我的好朋友莉莉发明了一个短语 “Egg Prime Directive”,用来描述跨性别者之间一个心照不宣的守则:如果新人还在探索性别,社群前辈不会鉴定新人是不是跨儿。。

一说新人是跨,新人就会否认:内化恐跨的思维基础还在,就会激活防御机制。没直接变得恐跨,没变得恐惧自己的真实,心底的想法也很可能藏地更深。即便没有这样,也会为他们的潜意识留下拒绝其性别烦躁的空间,声称他们只是被操纵或欺骗了。

大家更喜欢对新人说自己的经历,找到理解的共同点。“Egg Prime Directive”禁止外人指定他们的性别,但允许帮助新人探索性别。“我不能告诉你母体是什么,我只能带你见识它。”简单说,就是不能直接说跨性别是怎么回事,只能看看别人是怎么回事。

译注:这句话出自经典电影《黑客帝国》,是墨菲斯向主角尼奥揭示母体 (The Matrix) 的真相前所说的话。

肯定有一些跨儿不遵循Egg Prime Directive,但我没见过。这似乎是跨圈唯一达成一致的原则。即使我极度渴望外人的认可,但现在也明白,真正的接纳源于内心。唯一能告诉你你是不是跨性别者的人,只有你自己。

问题在于,大多数未形成自我认同的跨儿都不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外界对自己的认识和自我认知长期错位,自我认知就容易受他人影响。即便你知道他人对你的认识缺少了一角,他人的话语也会盖过内心的声音。

这篇文章会给出曾经帮我接纳自己的一些信息和思路。我无法告诉你你是否是跨性别者,但我可以指引你走一条自己的路。我无法提供现成的答案,但我可以尝试帮你问出正确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 “Egg Prime Directive”?

当一个人还没有开始自我怀疑时,即便你百分之百确信ta是跨性别者,直接告诉ta“你是跨性别者”也是不稳妥的。你可以告诉ta什么是性别烦躁,展示ta的感受和你的感受之间的共通点,但你就是不能直接对一个人说:“你是跨性别者”。

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根本不会相信你。

内化恐跨告诉我们自己不可能是跨儿,或者成为跨儿该天打雷劈。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压力也会使自我接纳变得异常艰难。

和没在怀疑自己性别的人说,“感觉你是跨儿”,只会激发自我防御机制:他们的潜意识会努力抗拒这种说法。坚持这么说不仅很可能会让他们迈向深柜,甚至还会使他们对你产生敌意。很多恐跨人士明显在与自己的性别作斗争,跨儿出于自保有段恐跨经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译注:这类似于中文语境下常说的“恐跨即深柜”

即便对方接受了你的说法,也容易怀疑真实性。相比于自己觉醒,外人说的容易使人认为这种想法是被诱导的,或者被人PUA着认为自己是跨儿。唯一稳妥的途径就是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这一点。

认识跨儿身份其实就是为了选择并实现自己的人生。断定别人是跨本质上和强制指派出生性别的做法没什么两样。如果你想帮他们搞清楚自己,那就去讲讲你的经历,谈谈你对性别烦躁的看法,把这份指南发给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经历的与顺性别者所经历的有何不同。

当然,要是有人直接问你,你是否认为对方是跨性别者…这时 “Egg Prime Directive” 就不再适用了。

请始终体谅,我没有接受过性别相关心理治疗的专业训练。我只是根据业余研究和个人经验谈一谈,大都是我与跨女和正探索自我的朋友们的故事。这篇文章并不全面,我只是从自己的视角谈谈,一个三十多岁开始性别转变的二元跨女视角。我对跨儿的经历了解有限,与跨性别兄弟和非二元朋友的经历不同,甚至和有些跨女的经历也不一样。

请考虑:大多数顺性别者很少思考他们的性别

如果你在探索自己的性别——上网搜索“我是跨儿吗?”然后迅速把关上屏幕都算——那关于性别,你比大多数顺性别者一辈子想的都多了。

我问了好几个顺性别朋友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性别,结果九成都没想过。顺性别 (男性,译者注) 不会经常好奇自己成为一名女生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不会做一夜性转的白日梦。他们看身体互换电影(如《你的名字》)不会心跳加速。一些人可能想象过以另一种性别生活,但一般只是短暂的思维活动。

顺性别者可不会有多少心力思考这种事。如果你思考性别的时候感受到了一种奇怪的动力,或者能说明什么。

请考虑:大多数顺性别者会主动向“大姑娘”“大小伙子”成长

起初我对此感到难以置信,但顺性别者确实喜欢自己的性别!顺男喜欢做男人,顺女喜欢做女人。他们并不暗自希望自己生来就是“异性”、无性别存在或是别的什么。他们几乎从不思考自己的性别。

现实情况当然更复杂。很多顺男觉得有毒的男性气质压抑人性,因此主动地拒斥社会性别中的一些期待。很多顺女受厌女、父权制和传统性别角色所害。“喜欢做男人”不等于喜欢在外人面前压抑情感,“喜欢做女人”不等于喜欢男同事的轻视或者天天被催婚。

不过,一旦你排除了所有这些情况呢?顺性别者仍然喜欢自己的性别。他们可能希望改变自己社会性别的某方面,但就算有能力选择另一种性别也不会这么做。但很多未形成自我认同的跨儿听到对性别某方面的抱怨,就以为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己的性别。

未形成自我认同的跨儿还以为“我不讨厌做男人”等于“我喜欢做男人”。很多处于自我探索期的朋友常说“我不讨厌做男人所以不是跨”,还会说一堆不喜欢被当作男性的小事,把自己的性别形容得像甩不掉的口香糖。

形成自我认同前我不怎么讨厌被当作男性。你可能对此感到惊讶,但这不是什么事。这只是我的过去,我学会了如何适应男性身份。很多人以为要感觉当男人很痛苦才行,但很多情况下不进行性别转变、形成自我认同就不会有这种感觉。尚未形成自我认同时,你和自己出生性别的关系更多是疏离而非痛苦。

我也多次听到尚未自我认同的跨女说:“好吧,我不讨厌当男人,毕竟男人拥有很多制度性特权。即使我可以,我也不认为我会选择成为女人,因为我不想放弃自己的男性特权。”当然,男性特权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是男人因为不得不忍受作为男人的永恒不适而获得的补偿。男性喜欢成为男性,即使没有社会特权他们仍然会喜欢成为男性。如果你只喜欢男性气质中的男性特权,或者能说明什么。

请考虑:对于还未实现自我接纳的跨性别女性,性别烦躁的表现会有所不同

多年以来,我认为我不可能是跨性别者,因为我没有经历过性别烦躁。我简直大错特错。

我没意识到的原因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来如此,就以为正常人都有性别烦躁。我知道自己些许的难过不止于“有点另类”,也知道自己的男性气质有点不同寻常,但我每天都在面对性别烦躁的痛苦,却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无论我感到多糟,我总能想出一个足够好的、与性别无关的解释。

未实现自我接纳的跨性别女性与自我接纳后的跨性别女性,性别烦躁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我开始性别转变后照镜子,才会感觉自我不一致,而之前没有。没意识到自己是个女孩的时候怎么会对此焦虑呢?

性别烦躁在此阶段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微妙。点此查看“尚未形成自我认同时的经历”(我最热门的文章)。

请考虑:“顺性别零假设”的影响

在数学中,“零假设”是指通常被假定为真的前提,直到其被证明为假。这是一种默认规则,类似于法庭中的“无罪推定”。比如,如果你要判定某人犯有谋杀罪,仅凭间接证据是不够的。你通常需要强有力的物证、供述或其他明显的犯罪证据。

Natalie Reed认为,顺性别状态是社会的“零假设”。人们以出生性别“零假设”我们,令我们提供自己是跨儿的铁证,否则就把我们当作顺性别。

从总体上讲,这不无道理,因为世界上的顺性别者可能比跨性别者要多。然而,正如我们之前讨论的那样,大多数人都满足于现有的性别身份/性别认同,不会有所困惑。如果你在探索自己的性别认同,可能就不是纯粹的顺性别者。

“顺性别零假设”论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问题:一旦你不再抱有偏见,你是跨性别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你对“我是顺性别者”和“我是跨性别者”这两种假设给予同等权重,并且不再要求跨性别者承担证明自己的责任,那么你觉得哪边更符合实际?如果你开始像寻找“跨性别证据”一样寻找“顺性别证据”,你的错觉有时就会轰然消失。

请考虑:你想成为什么性别,你其实就是什么性别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男人想成为男人,女人想成为女人。如果你想成为男人,那么你就是男人。如果你想成为女人,那么你就是女人。如果你不想成为任何一种,或者你既想成为男人又想成为女人,或者你有时想成为女人、有时想成为男人,那么你可能是某种意义上的性别流动者或非二元性别者。

“但你不能就…这么做!”我听到你这么说了。但你绝对可以这么做。实际上,这基本上是你真正需要回答的唯一问题。如果你一直把自己当成男生,想成为女生,那作为女孩生活可能更幸福。至少值得试试性别转变能否带给你幸福吧。

请考虑:怀疑自己不会否定你是跨儿的可能

几十年来,我“知道”自己不是跨儿,因为“真正的”跨儿有坚定的性别认同。我内化了这样一个虚构的形象:一位年轻的跨性别女性,要求每个人都把她当作真正的女性,面对压迫的时候毫不畏惧。

我以为这就是跨性别者的样子;勇气、胆识,对自己的性别身份毫不动摇。这不是我,所以我不可能是跨性别者!

事实则是,很少有真正的跨性别者在开始转变前会产生这种感觉。相反,我们几乎都在自我怀疑中开始了我们的旅程。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自我探索(我本人还辅以激素治疗和社会转变),才会逐渐建立坚定的性别认同。

但在初期阶段,我们几乎都感到自己的性别非常混乱。我们觉得自己不够“跨”、称不上是性少数,更别提进行性别转变了。我们担心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担心自己反应过度,犯了一辈子的大错。走出保护自己的小窝。

如果你感受到上述种种,那你并不孤单。我的治疗师甚至开玩笑说,“我是否足够跨?”,这问题太常见了,以至于它几乎成为了跨性别者的指征。不经历自我怀疑,就无法确定自己的性别认同,自我怀疑是自我探索的一部分。

请考虑:你的跨性别历程可能和主流说法不同

译注:本节已做细微修改,更换不符合中文语境的文化专有项,如drug queen。

主流文化认为只该讲述一种跨女的经历:她很年轻,小时候就明确了性别认同,从小喜欢洋娃娃、过家家。她穿姐姐的衣服,自己化妆。她天生长得就很女性化——面部柔和,身高较矮,身材苗条,看着很中性,即便青春期没吃糖,成年了也很pass。她天天穿小裙子,混女装圈。她喜欢男的,可能援交过。

这种说法很经典,很多人对某些方面也有同感。毕竟,这个故事被反复讲述也是不无道理的。

话虽如此,我认识的绝大多数跨性别女性都与此完全不同。她们中的很多人有典型的男性童年,伴着玩具车、玩具枪和电子游戏成长。很多人没穿过女装,对CD和女装大佬文化一点不感冒。很多人身材高大,肩膀宽阔,体毛浓密。很多人压根不喜欢男的,还有的是双/泛性恋。很多人到二、三十岁才真正开始探索自己的性别。很多人没有过跨儿的“迹象”。很多人一辈子都把自己当成男的。

这种经历也很常见,却没人会讲述。我们这样的跨女近几年才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之前能听到的版本就只有上文那个异性恋天赋党,那个版本似乎是“真的”,而这个似乎是“假的”。

但像我们这样的女生其实是非常普遍的。2003年的一篇文献(TW:有过时用词)显示了几十年的观察结果。研究人员发现,跨女有三种类型。其中两种“一直清楚”自己的性别认同,第三种则有典型的男性童年,没有跨儿的常见迹象,一般在长大后才明确性别认同。少部分人有女装行为,多数人没有,她们应对性别烦躁的方式更细微、内化。我读这篇文献的时候还处于自我探索阶段,但感觉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原来有很多跨女和我一样。

我相信,随着公共领域发声和资源增多,越来越多的跨儿会认识到自我。3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前,性别转变都很艰难,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一个公开出柜的跨儿。似乎进行性别转变的人都是不做就受不了的。

在2021年的今天,探索自己的性别更方便了,更容易接触跨儿社群、激素治疗等资源了。早30年出生,我可能根本不会进行性别转变;晚30年出生,可能十几岁时就开始了。如果你刚有了探索自我的空间和资源,就不要纠结自己是不是从小就这么想了。

请考虑:阻碍你自我接纳的因素与性别认同无关

每当我和处于自我探索期的跨女聊天,谈话最终都会转向她选择转变性别时可能面临的障碍。比如:“我太高了/骨架太大/太丑”,或者“我怕家人断绝关系/对象和我分手”,有担心工作、上学之类的,还有的担心没钱进行激素治疗和手术。

所有人都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进行社会转变的勇气。向朋友出柜,穿女装,自己的恐跨心情…乱七八糟的太可怕了。还在自我探索的跨女更糟,她们内心没那么强大,搞得像得了慢性病,整个过程似乎都让人难以承受。

人们总是自我否认。先是“害怕成不了漂亮女孩”,然后是“绝对成不了跨儿,万一性别转变后不够漂亮呢?”。这太可笑了,但对于还没自我接纳的跨女来说,就得努力说服自己不是跨。我曾认为自己绝对不是跨儿,因为我根本无法想象每天都要服用激素药物并身着女性服装。跨儿是勇敢做自己的一群人,而我不是,所以我绝对不是跨儿!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对自己?我认为这都是为了自我保护。我们知道性别转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开始面对“我是跨性别者吗?”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会探索所有其它可能性。毕竟建立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努力隐藏真实想法,就不会有什么自我认同的问题了。

然而,即便你是跨性别者,你实际上也不必为此做什么。我进行了性别转变,但接纳自己后完全可以什么都不做。可以不改名字、不换称谓,生活照旧。也可以做一些小改变,享受小小的性别亢奋。

重要的是要记住,你的真实身份与你对性别转变的希望和恐惧都无关。拥有女孩的内在与外表无关,与家人的看法无关,与是否进行、如何进行医学转变无关。性别身份存在于精神与灵魂,游离于身外之物。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性别,你就是。

所以从现在起,去认识你的存在,这无关外在。

我和执着于这些问题的跨女聊天时,总会尽力排除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然后提这样的假设:

有一个按钮,能永久地改变性别,给你一个“异性”的身体,年龄相同、身体状况相同,相貌美丑也相当。如果按下了,所有人都会认为你本来就是女孩。伴侣、工作、家人…什么都不会失去。你会按下吗?

顺性别者想都不会想。但如果你心里想按下,只是害怕接纳自己的跨性别身份,那么你的症结可能在于你对性别转变的恐惧,而不是你的真实身份。

请考虑:基本没人“只是性癖”

很多跨儿探索性别的旅程始于性幻想,我也如此。

伴侣之间互换性别的游戏;性转漫画;变身小说;性转语C……都像性别觉醒前的我会喜欢的事。

仔细想想,这其实很有道理。性与性行为不会关系什么社会认同问题,能让人安心探索性别。你可能长时间把性与性别分开看:“我是男的,不过偶尔幻想变成女的,当然不会是跨!”

但这种探索性别的方式让很多人更难以实现自我接纳。虽然我发现这种性探索在我实现自我接纳之前是绝对有必要的,但会把自己的想法当成“性癖”,当成见不得光的事,也就不会进一步探索。

“AG”理论也会给探索自我造成苦难,这个虚假的反跨“理论”由心理学家雷·布兰查德提出。“AG”理论认为自诩跨性别女性的人根本不是女性。这些男性一想到成为女性、拥有阴道就会性唤起。布兰查德认为,性别转变不过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恋物游戏,强迫全世界参与其中。

我想明确:“AG”理论是胡说八道。研究人员多次否定这个理论。我认为这个理论的目的是让顺性别者将跨性别女性视为男性性侵犯者。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顺性别者不会这样想,他们根本没听说过布兰查德和“AG”理论。

但很多人在自我探索阶段看到这些说法,就想:“原来只是性癖啊。我大概不是跨吧。”一些跨女主要通过性与性行为体验性别,想到成为女性会确实会性唤起,这会给她们造成困惑。

这种性唤起很复杂,我就不展开讨论了。这种感觉在早期阶段常见,但随着性别转变将逐渐淡化有如下解释:长时间把性别亢奋和性唤起搞混,会通过性行为表达性别;性行为过程中能以真实性别自处,或者体验真实性别的性快感。无论怎样,如果你的感受超越了纯粹的性唤起,那么它就不只是“性癖”了。

请考虑:跨儿的定义很宽泛

如果你没有在性少数社群中呆过很长时间,你可能不知道能有多少种体验和表达性别的方式。

社会让“男”、“女”看起来像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有着严格界限。但内心与外在表达性别的方式有无数种,不论你是否见过,而你的性别就就是某个未被语言描述的存在。我是很二元的跨性别女性,也以女性身份生活,但我对性别的理解与性别表达也和别的女性不同。

跨儿没有统一模板。有些跨儿改变外表,却不改变称呼。有些跨儿改变名字和称谓,却不改变外表。有些跨儿清楚自己的内心认同,却也以出生性别生活。

许多跨儿不做手术,也不用激素。许多跨儿在不同情景下用不同的名字和称谓。许多跨儿在性别上和顺性别规范期待的差不多,但就这么生活。

许多跨儿以某种方式进行性别转变,等有了一些体会,才得以更深入地探索自我。

ta们都确确实实是跨儿,所以你不必有压力,认为自己必须做什么。不要认为接纳自己需要迎合不切实的期待,否则怎么轻松地探索自我呢。跨儿身份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自由,让你摆脱关于性别“可以”和“不可以”的狭隘观点。

无论如何定义自己的性别,要努力拥抱自己的真实。这话听着俗套,但诚恳地面对内心并不容易。在性别与性别表达的世界中,去探索什么能带来幸福,什么不能。这段旅程的终点有无限可能,可能感觉自己的出生指派性别最好,可能偏向了非二元或流动性别,或者像我一样认同为女性。

不论选择了什么,去体验它,去成为自己。

请考虑:进行性别转变更多是让自己幸福,不是去发现什么终极真理

很多处于自我探索期的跨女会因为害怕而自我麻痹,不解决自我认同问题就不去尝试,只是想先完全地接纳自我。

但不做任何尝试,很难完全自我接纳。抽血化验、扫脑子都没办法判定跨儿身份,跨儿永远没有明确证据。很多人在这个阶段给我发信息,“哈喽,我作为男的过了一天,感觉挺好。所以我其实不是跨?”

(回答是:不!我以男性身份度过了许多好日子。但我仍然是名女生。)

你对性别的困惑本身不是问题,你不必把自己的性别定义得多么精确,你不过是个人,有复杂需求、欲望、梦想、目标、恐惧、动机的人,矛盾、复杂、不合逻辑的人,有无数特质的人。

进行性别转变没有“应当”的计划,没有必做事项。你可以保留名字,也可以变更;可以做性别肯定手术,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可以每天穿裙子,也可以收着吃灰。一些跨女在自己买衣服的年纪就穿得像女的,可我HRT了三个月才完整地穿了女装。没有什么明确规则,即使有,编订规则的人也入土几百年了。

你不必立刻决定什么。性别转变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初期的尝试基本可逆,你感觉无益的尝试永远不必做。一步一个脚印,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跨过这道坎。

我建议处于自我探索期的人尝试一两件小事,别光用脑子想,然后等着发生什么。脱毛,把胳膊、腿和胸刮干净;涂点指甲油;穿件女装;在网上建个小号,取个女性化的昵称,作为女性上网冲浪;告诉一两个好朋友你的想法,让他们私下换种称呼,看看感觉如何。就算想体验激素治疗,前几个月也是比较可逆的。

某些尝试可能让你不知所措,光是想想就不知道怎么办,但也可能从中感到一瞬满溢的幸福。

这是性别亢奋,它指引着方向。随它前行,无论指向何方,一定是幸福与快乐的方向。